学术导师,为人楷模——侯廉平

学术导师,为人楷模

侯廉平

      今年是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光电子学专家王圩院士八秩寿辰。王老师可以说是我研究生涯中的第一位正式的导师。我攻读博士期间,王老师作为学术导师,为人楷模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

      2003年9月我有幸成为了王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过得最为充实和最有意义的时期。王老师作为学术导师为我的选题,研究内容和毕业答辩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的课题是电吸收调制半导体光放大器(DFB激光器)和模斑转化器的单片集成,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光网络用光放大器、电吸收调制器和模斑转换器串接集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的一部分。说实在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畏难情绪,因为我的确没有把握完成这一课题,主要原因是我在半导体方面的基础非常薄弱。我本科是学机械工程的,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工作了8年,主要负责公司的设备抢修。后来硕士学的是气体和固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也没有多大关系,自己也从来没有见到过半导体激光器,最初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清洗半导体晶片。 “我们有团队支持你,相信你也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在王老师的循循引导和鼓励下,我得以弥补以前在半导体方面的知识的不足,很快走上了研究正轨。研究中,王老师总览全局,指明方向,从不划条条框框,给予我们充分的驰骋空间。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研究氛围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从器件设计、模拟仿真、MOCVD材料生长,到器件制作、测试和表征等等。通过王老师的精心指导以及同组老师、师傅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我按时完成了研究课题,提前博士毕业。博士期间我拓展了研究领域,为在国外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王老师学识渊博,具有强烈的适应时代、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正因如此,他的研究硕果累累,获奖无数。在他科研的各个时期都对我国的光电子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王老师的带领下,DFB课题组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半导体光子集成器件研究平台:有源和无源器件设计软件、量子阱模拟和优化、MOCVD外延生长、功能集成材料技术如对接生长(Butt-joint)、选择区域外延(SAG)、非对称双波导(ATG)、量子阱混杂(QWI)等等,以及材料器件的测试和表征、器件封装技术等等软硬件设施,即使放在西方世界,也是一流的。由此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企业、研究所和学校,纷纷要求开展合作科研,联合开发光通信用的光子集成芯片。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不少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纷纷加入王老师带领的研发团队。目前课题组规模越来愈大,研究课题也更加多样化。

      王老师理论功底扎实,治学严谨,不仅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而且有敏锐的洞察力。记得我第一篇英文论文放在王老师案头时,王老师第一眼就指出了我论文图表中的错误。原来我的测试图中从FP激光器和模斑转换器两个方向输出的阈值电流不一样。王老师指出,这违反了半导体激光器理论。我返回来仔细审查了测试数据,发现确实是自己处理数据有误。这让我由衷地佩服王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王老师总是走在科研第一线,把握最新科研脉搏。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我们进行电吸收调制DFB激光器与光纤耦合封装时,遇到了与SMA接头对准和焊接的难题,正是在王老师的亲临指导下,问题才得以解决。

      王老师不仅在学术上对学生言传身教,生活上也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2004年底,当他得知我80高龄的母亲由于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股骨颈骨折时,他特意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耐心地询问我母亲的病情,感同身受地跟我谈到他母亲也是因为摔跤而导致股骨断裂,不得不以轮椅代步的情况,并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300元钱,嘱咐我买个轮椅回家。当我把轮椅带到我母亲跟前时,她老人家感动的连声说:“代我谢谢他,代我谢谢他!”。

      每次回国到所里看望王老师的时候,他总是对我嘘寒问暖,嘱咐我在国外工作要劳逸结合,不要太透支自己的身体。他说自己就是因为不注意才给老年生活留下了隐患。我知道自从毕业后,王老师身体一直不太好,还动了几次手术。可是我每次回国,他都亲自过问我的行程。特别是2016年夏天,我们在半导体所召开中英光子集成器件专题研讨会,他对会议的组织和安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带病亲临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时希望我做好中英合作交流的桥梁。会后,英方代表对DFB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和会议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由衷赞叹。每每想到王老师默默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王老师为人低调,从不张扬, 淡泊名利,实事求是,刚正不阿。虽然我现在也成了国外大学的一名老师,但在我的心中,王老师过去是我的导师,今天是我的导师,明天仍然还是我的导师。祝导师健康长寿!

 (节选自《惟实求真—王圩院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