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办 - 信息宣传

深切怀念半导体所原副所长、离休干部王峰同志

信息宣传 综合办 2022-11-02阅读量:

半导体所原副所长、离休干部王峰同志于2022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王峰,男,汉族,中共党员,1922年11月12日出生于陕西高陵县。1937年5月参加工作以来,历任中央办公厅机要员、中组部干事,晋察冀边区总支书记,哈尔滨市第一、二医院政委、副院长,东北财经委员会秘书,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青年团书记,建工部二公司党委书记,西安建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计委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国家计委党委委员,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副局长等。1977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副所长,1983年离休。

在半导体所工作期间,王峰同志负责新所的筹建工作,他率先垂范、履职尽责,圆满完成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为半导体所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作为一名老党员,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对党忠诚,始终关心和支持研究所的发展,心系研究所的未来,充分体现出他对半导体所的诚挚情怀。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1.jpg

  2006年离休干部王峰同志(左五)家庭荣获中科院京区“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2.jpg

  2009年9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左一)慰问王峰同志(左二)

  3.jpg

  2011年1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左二)慰问王峰同志(左三)

  4.jpg

  2018年2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树深(左一)慰问王峰同志(右一)

  5.jpg

  王峰同志生活照(拍摄于2007年2月)

   

相关文章摘录:

  “文化大革命”即将结束 新领导班子组建在即

1975年6月20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半导体所回归中国科学院,仍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975年9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时指出:“有位老科学家(指黄昆)是搞半导体的,北京大学叫他改行教别的,他不会。科学院半导体所请他作学术报告,反映很好,他说这是业余研究的。” “北大不用他,可以调到半导体所当所长,给他配党委书记,再配个后勤副所长,这叫三驾马车。”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指示,于1977年得以落实。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同志在治理整顿中首先从科技教育入手。他为半导体所的发展做出了两项至关重要的决定:一是将北京大学黄昆教授调到半导体所任所长;二是迁建半导体所。

1977年10月,黄昆出任半导体所所长兼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张方海任核心小组组长;刘大明任核心小组副组长兼副所长;王守武、林兰英任副所长;王峰任核心小组成员兼副所长。至此,落实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三驾马车”的指示。

  H:(周年所庆半导体所所庆纪念册照片-五十年发展历程概述.jpg

                      ——摘自《半导体所建所50周年纪念文集》

   

  指点新所忆当年

  何治芳、朱葛青

1977年9月22日邓小平同志指示,半导体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很大,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半导体所在城里不合适,没有发展的余地,要迁到郊区去,建一个好的现代化的研究所,创造一个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很快地搞上去。随后,赵紫阳、李先念、方毅、谷牧、余秋里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此事都做了重要批示。接着1978年1月国家计委以﹝78﹞计字第008号文正式下达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迁建工程计划任务书。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以﹝78﹞科发基字1648号文批准了扩大初步设计。1983年11月中国科学院以﹝83﹞科发计字第 0962 号文转发了国家计委批准的“五定”。确定了新所的最后规模。

新所的用地由科学院选定在肖庄原北京林学院的植物区。因为当时林学院已迁往南方,在这里科学院打算建三个单位,除了半导体所外,还有环境化学所和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当时的想法是要让科学院从北沙滩至肖庄直到中关村连成一片,搞成一个北郊科学城。

新所的主要设计单位是原四机部第十设计院,其它还有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土木建筑设计院,北京市供电局设计室和北京市电信工程公司设计室。为了尽快建成半导体所,中央特意从唐山调来基建工程兵13大队负责半导体所的建筑施工,由北京市安装公司负责主要的设备安装,其它的施工单位还有北京市市政四公司,北京市供电局工程处,电信局工程处等。

早在1977年中央给半导体所选派了三驾马车式的领导班子,由黄昆同志任所长、张方海同志任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峰同志则负责新所的建设,成立了甲方机构半导体所迁建工程办公室(内称基建办)。1978年开始初步设计,四机部第十设计院的总设计师是刘善治同志,工艺设计室主任是顾振兹和任雪春同志。半导体所则由王守武同志主持提工艺要求,马骏如同志协助,各研究室室主任及有关业务处参加。在初步设计阶段,甲方都有相应的专业人员配合设计院的工作。1978年上半年基建办即从城里老所迁到北郊工地现场工作。不久,新所的建设即破土动工。

半导体所迁建工程是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共征占地 184亩(所区占 170亩),总投资 6783 万元,有单项工程 33 个,总建筑面积 78051平方米。由于半导体科研工作的特殊要求,如大面积的净化、恒温恒湿、集中供冷供热供气、小接地电阻、防微震、电磁屏蔽、低噪声、三废处理、防火防爆、自动灭火及报警等等,因此工程专业门类繁杂,要求极高,施工难度较大,加上当时还未搞改革开放,人们眼光还相当封闭,体制又较僵硬,牵涉的部门和单位众多,给工程的进展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但所幸的是我们在党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各部委直接关怀下,北京市、中国科学院直接领导这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国家计委、建设银行总行、北京市市长、副市长、市政府各局,院领导方毅、刘华清、高登榜等同志亲自关心、主持和参加工程调度会,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记得 1979 年北京林学院欲迁回原址,就不断地与研究生院发生冲突,当时也在我们施工现场设置障碍物不让施工。一时间闹得很紧张,国务院办公室金铭同志连夜召集林业部长等有关人士协商,做工作,工程才得以继续下去。后来,研究生院和环化所相继被挤走,只是因为我们1号主楼动工早,建筑物已经起来,成了定局,这才形成现在半导体所占据林业大学一角的格层。总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半导体所迁建工程的重视才使我所建设得以胜利竣工。

按正常情况工程应该在四、五年内完工,但开工后由于国家计划调整,投资不足,3号,6号项目一度被停缓建,以及发生重大设计修改和总包单位即基建工程兵的改制等等原因,加上施工难度较大,工程进度被一再拖迟。尤其是工程兵因是部队建制,入伍士兵刚把技术掌握,就面临退伍,所以技术力量跟不上也是工程进度不快的重要原因。1982年工程兵面临脱军装转业,各类人员思想波动较大,工地中设备零件丢失损坏事件十分普遍,质量更难保证。直到1984年国家对基建实行改革,根据国发[84]123号文件的要求,我所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未完工程投资包干协议》,以国家批准的“五定”的建设内容和投资为准,实行全面承包,党委决定迁建办公室主任为工程总承包人,同施工单位签订了奖罚分明的工程协议,在各方面的支持以及基建办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层层把关,堵塞漏洞,更好地发挥了投资效益,使工程投资节省,进度加快。通过实行承包,节约投资共105.4万元,其中上交国家财政和科学院52.7万元,给半导体所发展基金 31.62万元,给半导体所集体福利基金 10.54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了承包任务。1986年8月26日通过国家验收,工程质量总评为良好。

由于八年前的设计在八年后才建成,中间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东西已不相适应,有的已经落伍,这使半导体所迁建工程给了我们许多缺憾和不尽人意的地方。即便如此,一个崭新的半导体所还是给我们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带来了极大的改善,成了我所向新高度进军的一个新的起点。

面对巍峨的大楼,优美的环境,我们心头不禁浮想起当年在一片荒草野郊,林木繁杂之地,人们在这里风餐露宿,艰苦开拓的日日夜夜,也有人为它付出了生命,当年那种遍地工棚,机器轰鸣的情景仿佛仍在眼前,真是感慨良多!我们深深地感到正是国家的支持,兄弟单位的协力,才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优美的科研环境,全所同志一定要加倍珍惜,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腾飞作出新的贡献!

  ——摘自《半导体所奋进30年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