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离退办 - 老龄生活

怀念林雨——看当年的一篇报道

老龄生活 离退休办公室 2016-12-30阅读量:

一分勤奋一分才

——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林雨

宫苏艺  何春藩

“天才出于勤奋”,这是一句老话,但确实是生活中的真谛。

有这样一位青年,在学习时期,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象海绵吸水,勤奋苦读;在逆境中,他珍惜片刻时间,毫不松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他全力以赴,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境地。他的创造性劳动终于闪烁出耀眼的光彩。他是楷模,正鼓舞着青年科学工作者奋勇前进。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科学家林雨。

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出人意料,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生林雨,以不大出众的成绩,考入半导体所,做了我国著名微电子学家王守觉的研究生。

林雨是幸运的。考卷最后送到导师王守觉手里,经过对比,林雨的成绩并不显著。独具慧眼的王守觉,看到了隐藏在考卷后面的东西。分数虽然不高,但概念准确,逻辑清晰,恰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答卷人潜伏着才华。经过深思熟虑,王守觉收下了林雨。

林雨第一次见到王守觉,就感到老师很严厉。王守觉直言不讳地对林雨说:“你考得并不好,但我收下了你。今后,你要克服两个问题,一是不要粗心,计算的时候要像计算机一样,算几千次几万次不出错;二是不能光凭脑袋瓜灵,要踏实用功。”王守觉不愧是名师,几句话点出了林雨的要害,指出他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外语。林雨在大学里学的是俄语,导师要求首先掌握好英语,一年过关。每天清晨,刚启天窗,林雨就上楼顶去练发音,背单词。看他那股劲头,恨不得一口把《科技英语词典》吞下去。一年过去了,林雨的英语考了八十多分。那本不太厚的词典,页页印着黑手印,简直被林雨翻烂了。

在四年的研究生生活里,林雨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不仅学习跟专业对口的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还广学器件物理、理论物理、器件工艺、超高频技术等。不懂就去问老师或周围的同志。为了消化知识,林雨很注重笔记,每读完一章书,看过一篇文献,他都及时总结,认真写心得体会。在他家的书架上,积存的笔记本堆叠起来足有五六尺厚。

“我的学习方法,叫‘记忆与思考’。”林雨曾风趣地说。“读书,记忆重要,思考更重要。遇到问题,反复琢磨,悟其道理,才能把书本上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学问。”

林雨所学的微电子学专业,属于实验物理学科,除了需要比较深的理论基

 

础外,还必须掌握比较好的实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会动脑,也要会动手。

王守觉在指导林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注意培养他的实验技能。王守觉规定,林雨每周要用两天时间从事实验活动。从修理仪器,安排实验,直到把实验结果写出报告,任何环节也不许草率行事。当然,这些琐碎工作的意义,林雨当时并不十分理解。几年以后,在工作实践中他才真正感到老师的苦心所在。

一年一度的春游到了。王守觉和林雨正漫步在郊外的花草丛中。

“有十二个铜钱,其中一个是假的,可能比真的轻,也可能重,用天平称三次,把它找出来,怎么样称法!”王守觉突然问林雨。

“……”。

王守觉就是这样抓紧时间指导林雨。题目并非都是书本上的,有理论问题,有实验技巧,也有数字游戏和智力测验,比如人和计算机下棋等。有趣的题目,活跃了林雨的思想,培养了他思考问题的兴趣。“我后来在工作中能着迷地想问题,甚至废寝忘食,直到把问题解决,都是和老师诱导有方分不开的。”林雨回忆说。

王守觉是身教重于言教的实干家。每天晚上,他都学习、工作到深夜,陪伴他的,当然少不了林雨。老师那种为科学奋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林雨,象磁石般吸引、推动着林雨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奋进。

一次,王守觉真个发火了。他安排林雨在全研究室人员会上作报告,汇报他前段学习、工作的情况。很少上台讲话的林雨,从没经历过这种场面,更经受不住老师连珠炮似的提问。他手足无措,语无伦次,脸也憋得绯红,真有些下不了台。王守觉当场站了起来,拍着桌子说:“看你这报告像什么样子!”说完,就愤愤地离开了会场。

一个晚上,有个同志在走廊里听见实验房里有人在讲些什么,停脚细听,好像在讨论什么问题,又似乎在争辩。他非常纳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推门一看,屋里只有一个人,是林雨正对着空屋练习演讲。严师的鞭策,上次的教训,促使林雨发起组成了学术讨论组,每周开次会,一些青年人在一起切磋学问,轮流上台作报告。

在逆境中

林雨把毕业论文《晶体管渡越时间的负阻振荡》刚刚写好,还没来得及答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在一片“革命”的喧嚣声中,王守觉变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他的得意门生林雨当然成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大红人”、“修正主义黑苗子”,不能再搞课题研究工作,被发配去磨硅片,测管芯。

这虽然是种处分,林雨还是乐意去干。干一项,爱一项,磨片技术,测试方法,林雨都进行了不少的改革。

1968年秋,“再教育”风兴起,林雨又告别朝夕相伴的实验室,由北京来

 

到了东北的军垦农场。

应当说,林雨也是高高兴兴地下去的。起先他认为这不过是三五个月的事情,因此没有任何业务书籍装进行囊。

几个月过去了,林雨发现“再教育”没有结束的兆头,大有长期延续下去的迹象。

怎样度过这漫长的年月呢?

林雨不愿在劳动之余把青春浪费在打扑克、下象棋或闲聊上面。

因为有件事一直在他脑中萦绕。“文化大革命”初期,王守觉“停职反省”以后,叫他在林雨的小房间里写检查。林雨进出,总见老师在“检查”下面的纸上画着、算着。一问,是在用组件设计计算机电路。林雨鼻子一酸,心里想,老师啊,你落到这种境地,还忘不了科学。

他问:

“老师,您还搞这个干什么?用得上吗?”

“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王守觉满怀信心地答。

“要是让别人看见了……”。

“没关系。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它。”王守觉深情地望着林雨:“小林,要乱中求静,珍惜时间,抓紧学习。特别要在计算机方面多下功夫,这是将来的方向。”

多么巨大的鼓舞啊!林雨回忆过去,对照现实,很感到内疚。他决心重振旗鼓,抓紧时间,继续学习。要学,可一本书也没带,怎么样学呢?后来发现一个同志身边带有《晶体管收音机》一书,借来翻翻,林雨觉得写得太粗,自己暗下决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写一本。

从此,每天晚饭后,林雨就趴在双层床的上铺,借着微弱的灯光,写起“回忆性笔记”来。那时候,几乎隔一天都要开次“讲用会”。开会的时候,林雨正好可以进行构思。他甚至高兴地发现这样做的两大好处:不浪费时间,不打瞌睡。到了星期日,林雨就整整写一天。

《晶体管收音机》写完以后,林雨又写了《计算机原理》、《集成电路》、《晶体管在实验室中的应用》。这几本笔记,总结了林雨几年里在研究室所做的工作和学到的知识。一年半后,林雨带着厚厚的笔记,回到了半导体所。后来,笔记虽然堆在箱里,但因经过了系统的消化和整理,这些知识更加清晰地印在林雨的脑海里。

向大规模集成电路进击

1974年八月,林雨来到北京无线电仪器厂,承担半导体存贮器测试仪的研制,任主设计。这是一种检测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主要设备。

国外的这种测试仪,采用微程序控制,结构复杂;速度高,每秒产生五百万条以上的信息;属尖端产品,对外禁止出口。要研制它,既无样机,又缺乏

 

关键性的资料,国内也没有所需的重要组件,真是谈何容易。

接受任务以后,林雨象是变了一个人,平时爱说爱笑、性格开朗,现在却很少同人讲话,脸上也看不见笑容,似乎成了一个孤癖古怪的书呆子。

时间不长,林雨提出了整机方案。方案很快被通过,林雨松了口气。没过几天,装机需用的一种高速组件来路告吹。攻关组里一颗颗火热的心变凉了,大家都眼睁睁地望着林雨:“这怎么办?”

仪器缺乏高速组件,如同人没有神经中枢,要完成任务,无从谈起。

“攻关的路,必定是坎坷不平的”;“我们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走我国自己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林雨这样鼓励着自己,一边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常全神贯注考虑工作,有时候甚至会闹一些笑话。比如有一次,林雨正伏案思考问题,爱人叫他给水壶灌水。他应了一声,灌水回来,水壶没有放到炉子上,却放到了脸盆架上。又有一次,和爱人带孩子回家,他边走边入迷地思考设计的补救方案。公交车到了,他没看见,爱人上车了,他站着不动。他爱人叫了一声,林雨才如梦初醒,箭步跳上汽车,却把身边的孩子扔在车站了。

改革设计的方案出来了,有的同志抱怀疑态度。林雨就自己铺开摊子,搭线路试验起来。

智慧和毅力,迎来了胜利的喜悦。林雨采用二极管矩阵同开关组件联合运用的办法,既实现了微程序控制,也达到“高速”指标的要求。这种办法可以说是很大胆的,不但国内没有先例,国外有关文献上也不曾见过。优越性也非常明显,元件、组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工厂十分满意。有关部门通报表扬了林雨。

       

                      林雨(左三)在工作

我国第一台半导体存贮器功能测试仪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手段的空白。这台仪器体积小,功能齐全,方便灵活,稳定可靠,测试容量大,是我国电子仪器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经过严格鉴定,工厂正式定型投产。

 

在这台仪器的基础上,林雨又先后设计了半导体存贮器中测仪、半导体存

贮器测试仪。这些仪器,分别获得1979年全国电子产品一、二等奖。此外,应不少厂家的具体要求,林雨还设计了其它种类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仪,其中包括一系列大胆创造。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积累,林雨还编写了《半导体存贮器及其测试》一书,发展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理论,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林雨的科研工作,还不仅是这样一项。

1978年的春天是科学的春天。科学会堂宽敞明亮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一双双眼睛注视着讲台上一位个儿不高、显得十分精明的年轻人。他在自信地作《双层逻辑电路》——我国首创的一种适合于中、大规模集成、广泛用于计算机和仪器仪表的新电路的学术报告。    丝丝入扣的论证,运用自如的学识,干脆利落的答辩,给在座的专家和同行留下很深的印象。作为中国科学院的考场,气氛当然是严肃和紧张的,而专家们不时露出赞许的目光和微笑。报告人就是那个当年在台上手足无措的林雨。答辩终于通过,林雨由一个实习研究员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

林雨也许笑了,兢兢业业的勤奋努力,终于获得了科学界前辈和同行的承认,结出了蜜果。目前,他和同志们已完成“双层逻辑电路”的大规模集成研究和应用试验。同时进行的用“拚图法”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也即将开花结果。林雨早就下定决心:不把中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搞上去,一定不下第一线,除非躺在担架上被抬下去。

在科学的征途上,林雨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是有过失败的痛苦。现在他有时候也忧虑:自己已经四十出头,步入中年,经验虽在增长,智力已开始下降,创造性发挥得如何,很难预料。而在科研岗位上,青年人还没有起来,“青黄不接”。他表示要在培养人才上尽一臂之力。去年,林雨收了一个研究生,今年要收两个。但他不满足,嫌步子还是太慢。为此,他接受了在北京市器件公司当顾问的邀请,希望能在工厂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他要为青年默默地铺路,和他们一起向更高的目标进击。愿更多像林雨一样的新星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