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办 - 信息宣传

半导体所将积极参与共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信息宣传 gaoyan 2018-01-05阅读量: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于12月24日在北京成立。研究院将瞄准国家发展需求,积极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重大项目等任务,旨在推动中国抢占全球量子信息技术制高点,产出一批世界级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争取早日纳入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

该研究院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研究院将下设量子物态科学研究部、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研究部、量子精密测量研究部。研究院将坚持“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国际引领”的建设理念,瞄准世界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学前沿和国家在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国家急需,整合北京现有量子物态科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材料与器件、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骨干力量,大力引进全球顶级人才,形成以国际一流科学家为核心的结构稳定、学科全面的研究梯队,同时组建一支由世界级水平工程师组成的技术保障团队;在理论、材料、器件、通信与计算及精密测量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世界级成果,并推动量子技术走向实用化、规模化、产业化,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紧密与产业界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等环节的有机衔接。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李树深院士作为参与研究院筹备的6位院士之一,主要牵头组织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部的研究任务。该研究部设量子电子器件、量子光电器件、单光子源与探测等3个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的半导体量子器件的研究,开展半导体低维量子物理、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微纳器件、单光子和纠缠光子等固态量子光源和单光子探测等的研究,开展半导体光电效应器件和片上光电子集成的研究,包括量子中继器、量子存储器、全波段固态量子光源、人工智能芯片、量子雷达芯片、固态量子电路、射频、微波、太赫兹和光波段工作的单量子信号放大器、硅基片上光源、光与电子自旋量子转换器、光信号放大器、光调制器、光波导在内的片上集成量子器件。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简称“半导体所”)成立于1960年,是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半导体所在半导体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重大奖励,黄昆院士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目前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集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及其应用于一体的半导体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

半导体所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半导体光电子及其集成技术,体、薄膜、微结构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科学技术,低维量子体系和量子工程、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和特种微电子技术等,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近三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在半导体低维量子材料和物理、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半导体微纳光子学等方向积累了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成果,为我国发展固态量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树深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是我国最早从事固态量子信息技术的两个研究团队之一。以半导体所为依托单位承担了“十五”期间第一批21个“973”项目中的“IT前沿中的固态量子结构,量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项目,“十一五”期间承担了“973”项目“固态量子电路的基础研究”和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半导体低维结构中的量子调控”。“十二五”期间与中科大共同承担或参与了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相关项目,包括国家量子调控研究专项、纳米研究专项、中科院先导专项、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在上述研究计划中主要承担了量子通信器件和半导体量子器件等核心研究任务,开展了半导体低维量子物理、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微纳器件、单光子和纠缠光子等固态量子光源和单光子探测等的研究。已经掌握的有关半导体量子器件的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实验室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批量生产技术正在大力推进中。

 半导体所作为参与共建的理事单位,将充分发挥在量子材料、物理、器件等方面的优势,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全力支持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抢占全球量子信息技术的制高点作出积极贡献。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北京成立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docx

【科技日报】推翻“围墙”,抢占量子信息技术制高点.docx

【中国科学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成立.docx